羊架子怎么炒好吃?
说起“羊架子”,那可是过去上不了台面的东西——连猪下水都不如,常被主家偷偷卖给郎中用来熬药、送给仆人吃。 《礼记》中有记载“犬祭以牙,羊祭以角”,意思是说用狗的牙齿来祭祀(当时风俗是用整只狗祭祀),而用羊的角来祭祀。显然古人祭祀用的羊是不带尾巴的,所以今天我们吃羊肉时把羊尾剔掉也不存在什么忌讳了;而且古人祭祀是整只羊下锅,连皮一起煮,所以今天吃火锅时连皮带肉一起涮也不会有什么讲究了。 之所以说“羊架子”不上台面,还因为过去只有王公大臣才有资格吃整只的烤全羊——烤全羊在元代属于宫廷菜肴,据陶宗仪《南村辍耕录·烧尾宴》中介绍,元代“百官朝会,凡有羊酒果品之类,则各按品节摆列,其羊只倒换生熟,不可有残缺破烂。”
“烧尾宴”中的“烧尾”指的是煮熟的羊尾巴,可见当时的烤全羊是先煮后烤,跟现在北方大部分地区先烤再刷酱料的做法不同。至于味道如何,恐怕也只能去问问元顺帝了。 不过,尽管羊架子(即羊肋骨和脊梁骨)过去上不了台面,但吃法却非常简单,清人袁枚在《随园食单》中说道:“羊脊骨最肥,而兼有精神之气……取净骨头,蘸酱进食。”看来就是用酱蘸着吃,没什么复杂的工序。
到了晚清民国时期,虽然“羊架子”依然不上台面,但却可以拿来下酒了。《燕京杂记》中说道:“京师卖野狼(指羊头,北京话读作‘狼’)者,满汉俱有之……以醋、酱油、椒盐裹匀,炸之香脆无比。又善制爆肚、炒肝儿等菜。”这里提到的“暴肚”其实就是爆炒羊肚,而“炒肝儿”则是现在北京的著名小吃——炒肝儿。可见当时“羊架子”的处理方法和现在接近,只是多了爆炒、油炸等手法而已。
不过,这些做法都是满蒙等北方游牧民族传入中原地区的,真正的“原生态”的“羊架子”应该在西北边陲的蒙古草原上。 我曾在内蒙古的牧户家里做过客,亲眼看见主人把刚刚宰的羊放在火上烧烤,旁边放着一盘子蘸料,客人可以拿着羊骨头蘸着调料吃。这应该是“杨架子”最为原始的吃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