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鲥鱼好吃吗?

方明恺方明恺最佳答案最佳答案

我虽然爱吃,但并不了解这种鱼 查了资料,给大家讲讲鲥鱼的故事

1、什么是鲥鱼? 鲥鱼(学名:Scombrolabracandidae)属于鱼类纲鲱形目鲥科,与河鲀、章鱼等都属于这个目。据《中国动物志》记载,全世界共有5种鲥鱼,我国有3种,另外2种分别是日本鲥和海蜇。这6种的名称中都有“鲥”字,而且长相也非常相似,因此容易混淆。我们常说的鲥鱼,一般就是指中华鲥,也有叫做湖鲥的。

2 、如何区分鲥鱼和其他类似鱼类? 前面说了,如果单从形状来区分,非常相似,甚至要从成年的身上分辨,也有一定的难度。但如果从幼体来识别,就不太困难。 因为不同的鱼类,在幼年时期的形态是不一样的。比如我们常吃的淡水鱼虾,小龙虾、黑鱼、桂鱼等,刚孵化出来的幼体,身体都是弯曲的,像虾米一样,称为幼体或仔鱼。而海水鱼的幼体则类似蝌蚪,身体前端圆形的是雄鱼,身体后端长方形的是雌鱼。 而鲥鱼的卵刚刚孵化出来的时候,身体细长,呈圆柱形,头部很大。并且,刚孵化的幼体只有7毫米长,需要不断游动,寻找附着物固着后才可能发育成新的个体。刚孵化的幼体体表有白色细小颗粒,这是其他类似鳇鱼根本没有的,可以作为辨认的特征。

3 、鲥鱼都吃什么? 以浮游生物为食。除了吃浮游生物外,也能适应各种不同的环境,比如能在浊水中有污泥的地方生存,也能在大洋深水中生活,即使是在长江这样有机质浓度很高的河流里,也能够生存。所以,只要水域里有浮游生物,就能满足它的食欲。

4、为什么现在的鲥鱼越来越少了? 原因有两个方面,一是自然因素,二是人为因素。 自然因素包括气候、水温,还有流速等等,这些都会影响鱼类产卵并存活下来。但是,造成现在鲥鱼数量稀少最主要的人为因素是:围湖造田,破坏了它的栖息地;另一个则是过度捕捞。

5 、怎么判断鱼肉的新鲜程度? 看颜色 新鲜鱼肉的颜色是自然的肉颜色,不新鲜的鱼肉,由于蛋白酶作用,会使得蛋白质发生分解,产生色氨酸,因此不新鲜的鱼肉,会有比较明显的褪色现象。

摸手感 新鲜的鱼肉因为有丰富的弹性,用手按压后会马上复原;而不新鲜的鱼肉按下去之后,就会形成很深的印记,而且很难恢复以前的样子。

闻味道 俗话说“鱼靠池气养,虾靠水灵气”,说明水产动物是有自己独特的气味,尤其是刚捕起的鱼类,会有浓郁的土腥味,这个是鱼类本身的气味,也属于正常的生理反应。但如果经过一段时间的培养,这种味道就会逐渐消散。反之,如果是不新鲜或者腐败的鱼肉,就会有一股很浓重的臭鸡蛋的味道。

史若尘史若尘优质答主

鲥鱼的背脊和腹部俱是银白发光的细鳞,故又名玻璃鱼。它体肥壮、尾细,吻突出,略带尖头;刺很多而细,极鲜美,为长江三鲜之冠,素有“打三来,吃一鲜”盛赞美誉。过去,沿海各地和长江口都有鲥鱼出产,但真正肥美的却首推长江中游出产的。长江流域的中游,包括江西、湖北和安徽一带,水质清纯,营养丰富,又适于回游鱼类繁殖,所以出产的鲥鱼最肥美,历来为皇帝所享用,成为“河鲜第一名”。

鲥鱼在长江中的分布,以中游江段为多,南京以下已不多见。这是因为鲥鱼的生物学特性所决定的。一般产后雌鱼大部分随江流直接上溯,少数停留江湾、江心洲边,水深10—20米以上,流速较小的地方索饵、肥育。产卵场在湖北的宜都至江西的湖口江段。

每年5月上旬从长江口及东海进入长江中上江产卵场产卵,6月起便在中游及其相邻江段索饵、肥育,产卵后雌鱼和部分雄鱼溯河较远,达湖北及四川境内的长江江段。

长江鲥鱼出产后,因保鲜和运输技术的提高,苏南、上海等地时有供应,每值产出旺季,菜馆酒楼,争相供应红烧鲥鱼,食者以此为快事。若能置乡村饭店,独享一盘红烧鲥鱼,配以一壶花雕老酒,那才真正称得上是人生一大快乐。

在乡间饭店的白木桌上,那盘红烧鲥鱼放在油汪汪的盘子里,色泽油亮,蒸腾着美味佳肴特有的香气,令人食指大动而又顾忌重重,因为鲥鱼天下闻名,价格极高。不过既来到了乡间,倒也不妨破费一回,何况真正好吃的鲥鱼要比许多驰名的鱼鲜都便宜得多。搛起一筷,一抿即骨肉分离,因为鲥鱼的肉质太鲜嫩。然后就是骨刺,鲥鱼全身是刺,并且很硬,但比黄鱼的刺要软得多,慢慢嗍着,可以品到鱼肉的细嫩鲜味,有北方人说“就像吃了一筷棉花”。但是它真有鱼鲜的极鲜美滋味,从舌尖到喉咙都充满了这种滋味,于是又搛起一筷,还是骨肉分离,然后再嗍刺……直到吃完一盘,嘴里还留香经时。

鲥鱼好吃,但杀鲥鱼、烧鲥鱼实在是一件麻烦事,比杀鳝鱼、烧黄鱼麻烦多了。由于它全身是刺,杀起来极为困难,剥皮也很困难,烧起来也很困难,弄不好就是一盘鱼刺,全然吃不到鱼肉。烧的时候,要用浓油赤酱来浸,使那点点的鱼肉吸进鲜味,吃的时候连骨带刺往嘴里一抿,用舌尖一抿,即与刺分开,剩下的就是一截鱼刺,要细品细嗍。

有经验的厨师烧鲥鱼,一是加酱要少,让鱼肉也出味,二是油要宽,三是火候要好,这样才能使鱼肉入味,鲜美可口。

我来回答
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文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