糟什么简单好吃?
干杯!干了这碗二锅头,再来探讨这个问题~ 北京人喝酒有个特点,喜欢按酒量给朋友“划分等级”。 喝两瓶啤酒的,叫“拎不清”,喝四瓶的,叫“门板儿”,喝八瓶的,叫“天花板”。至于喝一百瓶的,那肯定就是“醉鬼”了(我也不知道是不是这个“鬼”)。 当然这种算法并不是很精准,也不能完全体现一个人的真实酒量。就拿我来说吧,在老家的时候能喝三斤多白酒,但在北京这些年,由于应酬减少,加上平时也不怎么自己喝,目前只能喝一斤左右。
所以你看,我的酒量从“天花板”变成了“门板儿”。不过,虽然我的酒量变小了,但是我对喝多了后的难受感觉记忆却变弱了。比如之前喝多了吐得稀里哗啦,下次还是照吐不误;之前喝醉了走路都摇摇晃晃,下次照样脚步飘忽……反正就是“胆大心雄”,不喝到烂醉不休。 所以我经常扮演着“坏人”的角色——因为只要我不觉得丢脸,那就没人可以让我丢脸。
比如之前和同事一起去吃烤串,几瓶啤酒下肚后,我已经有些晕晕乎乎了。没想到老板看我们喝了酒,竟然想出“奸计”——在我们喝的酒里掺水。果然,当我发现时,瓶子已经空了,我愤怒地吼出了这句口号——“谁他妈喝的出来,谁就是他妈的孙子!”于是乎,一杯接一杯,我一连干了五杯。
后来,我趴在桌子上,看着同事笑呵呵地与老板结账,而我的脑袋里一片空白… 直到第二天醒来,才发觉自己已经被同事护送回了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