烧鸭炒好吃还是不炒好吃?
作为广州人,我可能更懂得烧鹅,但今天说的这道烤鸭却是我家常菜谱之一(其实是我妈妈做的,我负责买鸭子)。 先说炒着吃和蒸着吃哪个更好吃。我个人觉得炒着吃比较好吃。原因有二:首先炒着吃更下饭;其次现在天热,吃蒸的容易出汗。
下面简单说一下怎么做。 选鸭很重要。我们一般挑肥瘦相间的鸭中宝或者叫鸭脯肉。(有人说用鸭子大腿做也可以,但我试过,感觉不好嚼)。
做法:先把鸭肉用水煮开(去血水)——加酱料(酱油、蒜头、花生酱等)—炒熟即可。 如果想做得好吃得过瘾一点,可以在炒之前先用油炸一下,我是把切好的鸭肉放在锅里爆炒,然后直接浇上滚油就可以啦!
注意!一定要大火快炒,不然会老。 我用的酱汁是香港李锦记的秘制叉烧酱,味道还不错。 刚炒好的鸭特别香,连鸭皮都是酥脆脆的,让人忍不住多拌几饭…… 但是,但是……如果隔夜再吃,特别是夏天,那就另说了。这主要是因为蛋白质腐败变味引起的。(所以不建议隔夜吃的理由之二嘛) 因为我家经常这么做,所以我也没有特殊的处理方法。这里分享一个别人家的做法:如果有隔夜鸭,可以把油分较大的部分切块用来炒饭,这样既能解决油腻的问题又能让米饭更香。(来自下厨房) 最后说一点,很多人都说烤鸭的皮很油腻,但其实只要处理得当,这层皮是不油的(至少我不觉得)。在烧鸭的时候,把鸭皮上面多余的油脂刮掉再烧,就可以做到皮不油了。
烤鸭,是中国菜中的一绝,是皮脆味美、肥而不腻、香酥可口的珍馐美味,北京鸭、南京板鸭、上海熏鸭等驰名中外。
在中国很多地区都有烤鸭,做法大多相似。将鸭子宰杀后去毛、去内脏洗净、腌制,再上糖色,晾干,放入挂炉中或焖炉中烤焙。其传统烤制方法产生于中国南北朝时期,距今已有一千四百多年的历史,是世界最著名的烹饪技术之一。最早称为炙鸭,用今天的话来解释就是“烤鸭”,后来又叫 “烧鸭”、“胡椒鸭子” 等。
明、清时期北京有“南城鸭”、“填鸭”之称。烤鸭在《明宫史》里有详细记载:“凡朝廷大官宰辅、戚畹、科道、寺监、郡王、公侯伯、庶士、富豪家、有喜事,必用挂炉鸭。”《旧都百话》载:“京师美馔,余所嗜者独取……烧鸭两品……然烧鸭则他处不及,而便宜坊又为最。”便宜坊建于明朝嘉靖十三年(1534年),是京城有名的烤鸭店。《故都食物百咏》有诗曰:“挂炉美鸭妙便宜,皮脆充牙美者谁?说与中西诸贵客,肥甘应不较妍媸。”
全聚德烤鸭店是清同治三年(1864年)创办的。店主杨全仁是个回族人,人称“杨六”,他经营的肉铺靠卖槽头肉(即不要屠宰费,只收卖肉的钱)。后来,杨全仁见便宜坊的烤鸭很出名,便聘请有18年烤鸭经验的同族人丁德山为全聚德烤鸭掌锅师傅。丁德山经过不断的实践创新,用果木代替枣木和硬杂木。因为枣木虽然易于着火,但不易劈裂,烧不透,火小且有烟;硬杂木虽然耐烧,但火力也不大,且不易着火。丁德山所采用的果木,如柳木、榄木、柑木、荔枝木之类,火力既大,又无烟,且果木本身的清香味渗进鸭肉之中,烤出的鸭子更鲜美、可口,香味更浓,食后,余香经久不散。丁德山这一创造,引起了烤鸭界的一场“革命”。由于全聚德的烤鸭色香味俱佳,吸引了许多国内外政界要人和商贾食客,生意日益兴隆。
烧鸭是粤菜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传统菜之一。烧鸭的制作,可上溯到秦汉时代。据《韩诗外传》记载:“孙叔敖寝门吏杀鸭以饷,叔敖飨之。”说明在秦汉时代,已有食鸭习惯。广东人在西汉时已有“以生铁为鼎,杀鸭烹之。食时,随鼎而进”的习惯(见《汉书·石庆传》)。这里所讲述的“烹鸭”,应理解为“烧鸭”。
北宋时,岭南地方进贡有“烧鹅”,说明在北宋时烧鹅(鸭)已制作成熟。明代广东地方戏曲中有《烧鸭记》,其中“烧”字在剧中念平声,这与现代广东话一样,说明在明代时烧鸭已很普及,已成了人们经常食用的食物。
清代广州的烧鸭、烧鹅闻名天下。《忆广州》词中有“烧鹅色色味肥甘”的赞词。清末广东著名人士黄咏雩《陶斋诗存》中有“广城南酒烧鹅美”的佳句。烧鸭是用岭南特产肥壮青麻鸭精工制作而成。将洗净的肥鸭,经腌制、上皮(上糖色)、晾干等手续,放进200摄氏度的烤炉内烧烤,将鸭皮烧成棕红色,再将鸭取出,刷上一层麦芽糖,再放进炉内烧,将皮烧至金黄后取出斩件,配以浙醋、甜酱(南乳),再佐以生菜,吃起来皮脆肉嫩,味香醇厚。
南京板鸭亦称金陵盐水鸭,已有500多年历史。《白门食谱》中记载:“金陵八月时期,盐水鸭最著名,人人以为肉内有益血之微红。”板鸭以肥壮鲜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