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子怎么包好吃?

漆桃雯漆桃雯最佳答案最佳答案

宗子,学名糯米糍粑,属于贵州少数民族的特色食品之一。主要流行于黔南和黔西南两个地区的民族乡村间,在黔中区的部分县市也有分布。关于“宗子”之名,来自布依语“Cungzioe ”的音译。 “Cung”指稻米(布依语“cungh”);“Zioe”有“做”“制作”“食物”等含义(布依语“dzioe'”或“dzoi'”) 。连起来就是“用稻米制作的食品”的意思了。

过去,由于交通不便、信息封闭,加之布依族没有自己的文字,所以“宗子”这个称呼只能在本地流传。随着交通的改善和信息技术的普及,现在“宗子”已经可以通过网络卖到全国各地,它原来的神秘面纱已经被渐渐揭开。 但人们提起这种食品时仍习惯称之为“宗子”,甚至很多外地的网购者也习惯了这个名称。我想这是与布依族历史渊源有关的。

据有关资料记载,早在明代,居住在南明河两岸的布依族先民就已经开始种植水稻并进行简单的加工制作了。后来随着社会的进步,水稻种植面积扩大,制作工艺也逐渐改良并流传开来。清乾隆年间,贵阳青岩、惠水、平坝一带的布依族农民已使用铁制农具耕作,水稻产量和质量都有提高,因此“以稻米为原料的宗子”也深受当地百姓的喜爱。 清末民初,青岩古镇商业繁荣,这里集中了许多小商贩,其中就包括卖“宗子”的。他们使用的“宗子”做法简单:把糯米蒸熟后倒入石臼内杵烂,再加入红糖搅拌成糊状,然后装入一个个小竹篓里,入锅隔水蒸煮。成品后的“宗子”软糯香甜,回味无穷。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由于粮食统一收购,统分统配,农村实行食堂化,吃饭不愁,所以很少见到有人自己做“宗子”吃了。八十年代后期,包产到户,农民有了自己经营的自主权,于是各种美食又重新出现在餐桌上,“宗子”也是其中之一。进入二十一世纪之后,交通更趋便利,信息网络化,各地物资交流频繁,“宗子”的制作工艺也从传统的铁锅、木炭火炉、石舂等材料工具,逐步向电炉、微波炉、料理机等现代设备转变,并且用料也越来越讲究,除了糯米之外,还加入了豆沙、芝麻、花生等配料,使其味道更加饱满、层次更加丰富。 作为地地道道的贵阳人,虽然小时候住在南明河畔,离青岩古镇也不远,但记忆中似乎不曾吃过“宗子”,只记得过年的时候家里才能煮上那么一碗,里面放些白糖,吃起来确实甜蜜蜜的味道不错。长大后离乡背井,“宗子”却常常在我梦中出现,每每念及总是念念不忘。后来回到贵阳工作,才慢慢发现“宗子”早已走进普通市民的日常生活之中。 前几年回家探亲,特意到青岩古镇找了个小巷口买了一个“宗子”,端着碗边走边吃,竟然有童年的回味。

云得庸云得庸优质答主

制作包子的程序,包括选料、和面、发面、压面、馅料制作、上馅(包子成型)、包子发酵、蒸制(火功)等程序。程序不繁,但环节却十分关键。

和面:和面时加碱不能多,微发黄最好,面要发到点够,压面要压到光滑。包子皮才会劲道舒筋,暄软有度。

包子馅:肉类包子的调料要咸、鲜、香、微辣。油不能小,肉馅要搅碎些,蔬菜要剁碎些,各种调料要搅匀,上好浆糊,使馅有劲道,这样馅才鲜香好吃。素菜包子,选料要好,口味要清淡,以品蔬菜本味为目的,加少量盐、姜末和香油。

包子成型:要皮馅匹配,皮宜薄馅宜大,捏褶均匀,翻卷到大半个包子皮处为宜,口子不宜过紧。蒸制火候:火要旺,气要足,笼屉不可过满,生包子大些的,每笼50个合适,小的60-70个,时间不可过长,保持15分左右,确保包子成型完美,舒软好吃。

我来回答
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文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