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干土好吃吗?

窦赛南窦赛南最佳答案最佳答案

我是东北人,从小生活在松花江畔,对泥鳅和塘泡有着浓厚的感情! 说下我对“塘泡”的理解,我认为的塘泡是纯天然的,由池塘淤泥堆积而成。这样的池子出产的鱼类和泥鳅味道是最鲜美的(人工搭建的鱼池除外)。而白干土应该是一种类似塘泡的环境。

我小的时候在故乡的田野里经常挖到白干土,这种泥土的颗粒非常细腻,呈半透明状,颜色介于白色与灰黑色之间。用手捏成块后放置一段时间又会散开变成粉末,我印象里这种土里面好像有大量的藻类和微生物。用这样的土养的泥鳅味道真的很鲜美,而且个体也比普通的泥鳅要大一些。

现在我离开了故乡,来到南方发展。也尝试过各种泥鳅养殖方法,但是始终感觉味道不如小时候在故乡吃的不然,后来专门回了一次家,在地里挖了些土回来养,果然味道恢复了一些小时候的味道! 所以我个人认为白干土是很不错的一种养泥鳅的土质,至于你说的好吃不完全是土的原因,也有做法的因素存在。因为泥鳅本身就带有一股土腥味,如果在烹饪的时候去腥工作没有做好,泥鳅本身的腥味加上土腥味就会让人感觉很反感,觉得土腥味很重。 其实很多南方的朋友没有见过真正的泥鳅,更不知道泥鳅还可以用来食用,我在南方很多城市走街串巷的时候看到有卖泥鳅的,都是拿一个铁盆直接加热油炸的,这样处理过的泥鳅你能吃到炸干的泥土味,当然很腥。正确的方法应该是先用葱、姜和料酒腌制去除腥味,再烹饪才是正确的吃法哦。

冉瑞麟冉瑞麟优质答主

白干土,是潮汕沿海农村的一种时令小吃,它是用大米浆或番薯粉(或两者混合)加入适量的盐(糖),用一种特制的圆铁片(或“麻石仔”)托着糊浆,悬挂在锅上用开水蒸煮后制成。“白干”是煮制时锅里要放入充足的水煮制,与另一种类似的小吃“粿煎”以铁板为托底用油煎制的方法是有区别的。“白干土”潮汕方言意思指圆铁片。

在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和七、八十年代初期,沿海农村还未通电,做饭的灶源是烧柴草。“白干土”在煮制时锅里要放入充足的水煮制,并且要时刻不停地旋转圆铁托,让糊浆均匀受热。受热后的糊浆开始凝结,所以煮制白干是一项十分劳人的工作。煮好的“白干”呈圆形、周边起波浪,晶莹雪白,趁热吃口感软韧、甜绵,是儿时的一种难得的美味享受。

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家里孩子多,物质缺乏,只有逢年过节或来了贵客才会煮一圆“白干”。改革开放后,农民们的生活日益好了,煮“白干”的频率也增加。我出外求学或从军归来,家乡的长辈亲戚总会煮“白干”招待我。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笔者家乡一些妇女农闲时间会在渔村的街头煮“白干”出售,一张小桌子、一个煤油炉、一口铁锅、一个木制的盛浆木桶(潮汕话叫“水桶”)、一只木勺、一尾扁担,就成了一套简易的小吃“白干”的“厨房”。煮的“白干”也比平时自家煮的薄点、大点,而且只放入适量的盐,做成咸“白干”。

她们会把煮熟的“白干”切成一条条,用“大叶薄荷”叶或“通香兰”叶(都是有奇香味的草本植物)垫底包起来沿街叫卖,过往的农民或者从外地归来的人们都会光顾一下,买上几包“白干”,边走边尝着它的香甜,也别有一番味道。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后,农民们通电了,有了电饭锅,煮“白干”就省工省力了。笔者家乡还有少数妇女农闲时还在利用煮“白干”出售补贴家用。九十年代后,“白干”的叫卖声淡出了渔村的街头。随着岁月的流逝,“白干”在人们的生活中的地位逐步降低,人们把更多的时间花费在新的追求上,像“白干”这些农家土产渐渐地被遗忘了。

如今虽然笔者家乡的父老们都家家都过上了小康水平,但家乡父老们很少再煮“白干”来吃了。如今逢年过节或者笔者从外地归来,家乡父老不再煮“白干”来招待,而是做出了一桌的“大菜”,还有从外地买回来的时令点心水果。时代在进步,人们的生活在富足。“白干”作为儿时乡情的味觉烙印已被印刻在我的记忆深处。儿时家乡父老煮“白干”招待客人的情景永远地记在我的脑海中。每当我见到家乡的妇女在煮“白干”出售,会勾起我对童年生活情景的回忆。

我来回答
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文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