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石磨豆腐好吃?
“豆腐”之名始见于西汉司马迁所著史记,至今已有两千多年历史了。但先秦和汉代的豆腐应该不是用石磨磨出来的(不然也不会只有东汉王充在《论衡》中提及)。至迟从魏晋南北朝开始,豆腐才与石磨结下了不解之缘。 两晋南北朝时期,豆腐制作技艺已经传播开来并有所改进。南朝梁武帝萧衍信佛,有一次,他吃了一只汤饼之后觉得很好吃,就问这汤饼是用什么做的,侍者答是用豆汁、面做的,梁武帝觉得很奇怪,就用手指蘸着汤饼上的汤汁品尝起来,感觉味道很不错,就下令让厨子再做一次让他尝一尝。不过这次皇上吃的“豆腐”可是加了调料的成品了。
到了隋唐五代时期,豆腐的制作工艺已经成熟并传到海外。日本著名医学家丹波康赖所著的《医心方》(成书于唐懿宗咸通年间)中就记载了中国豆腐的制作方法;朝鲜王朝的崔承佑在《高丽图经》中也提到高丽的使者曾在陕西看到有人做豆腐。我国豆腐制作工艺传到这些地区并得以普及推广可见并不是很早的事。
宋元以后,豆制品在百姓生活中的地位逐步提高。宋代朱彧所著的《梦粱录》中就有杭州“有豆腐店”的记载;元代马臻编撰的《杭州观潮备览》也提到杭州城内有很多卖豆腐的店铺;明代田汝成撰写的《西湖游览志》中有“东坡肉”一条,谈及苏杭两地百姓爱吃五花肉拌着豆豉下饭,这道菜正符合当今“东坡肉”的做法;此外明人宋诩写的《宋氏养生部》也有“豆腐”条目,详细记述了豆腐的制作过程。可见当时市面上已经有不少卖豆腐的小摊和小店了。
至于题主提到的“磨得越细越好”,我觉得可能指的不是石磨而是搅磨。因为现代的石磨一般是用来磨豆子做豆浆的。将大豆用水浸泡后放入石磨中磨成浆状即可。而古代的石磨如果仅仅用来磨豆浆的话效率太慢且极费功夫,因此人们发明了“搅磨”这种加工方式。 “搅磨”是将浸好的豆子装入木制容器内并用筷子或棍子搅拌,使一部分豆子先被打碎,再放入石磨中进一步加工。这种加工方式比单纯用石磨研磨效率要高很多。因此古人说的“磨得越细越好”可能就是指的“绞磨”而不是现在所用的石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