糟米怎么做好吃法?
“糟”这个字在《现代汉语词典》里的解释是:用酒发酵的办法制作食品,如“糟鱼”“糟鸡”“糟溜鱼片”。可见,“糟”是一种烹调方法。它和盐、酱、醋一样,都是我国人民发明的调味品,在烹饪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所谓“以酒腌菜”,就是先用酒将原料浸没,然后盖上盖子,或密封(不盖紧)让酒与菜自然发酵的过程。这个过程是微生物繁殖的过程,也是蛋白质、淀粉等物质溶解于酒中的过程。经过一段时间,菜肴的口味就会发生变化。比如做糖醋排骨时用白醋而不是陈醋是因为白醋中含有乳酸菌,它会慢慢分解掉排骨中的钙离子,形成乳酸钙而更利于人体对钙的吸收;而且由于乳酸菌的作用,味道也会由醋的香变成乳酸菌特有的酸甜味。 四川泡菜、东北酸菜都是用盐把菜腌起来,再让乳酸杆菌或其他微生物来作用,达到保鲜、调味的目的。
上海醉蟹、浙江醉鹅、福建醉虾、河北泥鳅钻豆腐则是先让微生物把其中的营养成分分解出来,然后再加以烹饪而成。 当然,我们如今已经能用酵母菌等专门制剂来人工制造风味各异的酒酿、果酒和各种香水香精,但是天然发酵的风味总是最受青睐的——有谁会拒绝天然的香味呢? 用酒来腌制蔬菜是很古老的烹调方法,现在南方地区还有不少人用这种方法来加工制作小菜。
1975年在江苏淮阴出土的汉墓中就有“豆饼”(用大豆榨油后的副产品做成的小块)和“茱萸酒”,可以想见当时是用酒来腌制茱萸的。唐代诗人王维在诗中描写当地风俗时说:“新酒又须浇熟脍,晚砧初应听寒蛩。”这里所说的“熟脍”就是用酒来腌制的鱼肉。北宋词人柳永也写过一首题为《煮海》的词,里面有两句“洗尽铅华,修成玉体(这指的是贝壳类动物)。”这写的其实是用酒浸泡的海蛎子肉(即“银鱼”)。 除了用白酒外,古人还用葡萄酒和其他水果酿造的甜酒来制作菜肴。
元代伊世珍所著《琅环记》中载有一道名为“玻璃鸡”的佳肴,做法是:“取好光嫩鸡一只,蘸糯米为糜,微火煨熟的鸡肉放在盘中,上面盖一块玻璃。”这里的“糯米”实际指的是江米,这是古代酿酒的主要粮食之一。“糯”字在古代写作“稬”,东汉许慎撰《说文解字》里有:“糥稻可饭食酒。”后来才有糯米可酿酒的说法。这说明用糯米酿酒的历史是很悠久的了。用糯米和酒一起煨熟的鸡,应该带有浓郁的米酒香气,确实是不赖的美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