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子揉多久好吃?

司敏佳司敏佳最佳答案最佳答案

2300年前,孔子带弟子周游列国途中,在阙里(今山东省泗水县)教弟子们做过一次馒头。 司马迁在《史记·孔子世家》中有记载:“孔子晚岁,教弟子念书,读《周易》,至‘困’而欲睡,以足加股上,促之诵。” 这大概是最早的关于包子的记载了。 从文字表述上看,这应该是一种像现在的麻饼一样的焙烤面食,而非后世的面点。 但孔子做的这种面食,显然不是用发面做成的——如果按现代的制作方法,发面至少也需要一个晚上才能完成。 也就是说,两千多年前的儒家先师们吃的馒头,实际上是不发酵的,或者至少是没有完全发酵的。这就决定了这种馒头的风味特征,不会是我们今天所熟悉的包子,而是更接近今天西北和四川部分地区的蒸馍、锅盔等面食。

不过,到了汉代,用酵母菌发酵制作食品的技术已经传入了中国。东汉末年,著名医学家皇甫谧编撰的《针灸经》中就有“灸中脘……治胃反胃噎膈,令人食欲增加”的记载,其中所谓“胃反”,实际上是消化不良引起的胃肠胀气,现代医学称之为“幽门痉挛”。

这种疾病现在虽然叫作“胃炎”,但是病人除了胃部不适外,最大的痛苦莫过于吃不进饭,所谓“饥不能食”。古人面对这种情况毫无办法,只能听任病势发展,或者像宋人方腊那样,以毒攻毒,“先不食酒肉,日只一餐,初食后,隔二三个时辰,以醋浆水一碗,过肚”来缓解症状。

到了唐代,大医学家孙思邈在《备急千金要方》中记述了一个治疗胃病的新方法: “……若久病胃虚,不复饮食者,宜多进汤粥,粥饭最养胃气。若欲食用,宜吃熟菜,不吃生蔬菜。又常以热汤浸脚,令两脚热散,气行畅通;其汤以生姜汁、醋煎主之。”“凡热病后,及新产妇人肠燥屎结,此属胃实,皆不宜粥。” 孙思邈推荐的这一主食,其实就是我们现在常见的八宝粥。他用山药、大枣、糯米、杏仁、白扁豆、赤小豆、花生米、核桃仁煮的这道点心,既营养美味,又具有健脾益气、开胃消食的作用,对急性胃肠炎、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等症有很好的食疗效果,可以说是古今兼顾,适合各个年龄段的人食用。

我来回答
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文明评论!